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

電影-香水

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,有好多想法及念頭出現,
我想就大概簡略分為:1.演員2.劇情 二部份

1. 演員:
他們的臉部表情,肢體動作,都恰如其戲的表現出來,不誇張,也不矯情。男主角班維蕭(飾:葛奴乙),雖然他的年紀很輕,只有二十六歲而已,但演出臉部精細的表情卻是,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傳神,記得有一幕,他對於一項所鍾愛的東西,被衝擊到的感官所發出的不自主肌肉變化,(不動眼神,不動嘴角,半個臉頰微微抽搐),但在當時他臉上是沒有任何表情的,只是瞪大了眼,專注的,看著那個所觸發他的東西,但身體感官上所接收到的刺激,卻不著痕跡的出現了。

其他,像達斯汀霍夫曼(飾:鮑迪尼)和班維蕭之間的第一次見面,以及後來的師徒互動關係,在戲中互飆演技的過程,及帶動戲劇張力和定位點的一切,讓人在一陣混亂中,上提了一口氣之後,又沈於劇情的演變。

而主角為了詮釋這個怪異的角色的舉止,還去研究了一些動物的行為特質,找到相當符合的動物是”近親懶猴”,因為牠的動作雖然極為緩慢,但卻有近乎惡魔的狩獵本能,所以在觀看主角的一些肢體動作時,會發現有不徑相同的行為舉止。

其中,亞倫瑞克曼(飾:里奇斯),是一位極度溺愛女兒的父親,但如同班維蕭對亞倫瑞克曼欣賞的地方,”便是他「不可思議的表達方法」。瑞克曼的表演「可以既有說服力又優雅,他的演技非常有深度,同台演員一定要隨時提高警覺,因為他的詮釋絕對不只是表面所見。」”我想在”哈利波特”這部電影中,他就將這樣的感覺發揮的很好。另一提, 亞倫瑞克曼的”上帝的傑作”,這部戲,不管是劇本、導演、主角也都很棒。

2.劇情:
從一開始由令人作噁的漁市,和純潔的初生嬰兒,二情景在互相交會襯托之下,對於”味道”,它就作了強烈的對比及隱喻。而往後葛奴乙對於味道的成長及學習,便慢慢展現出異於常人之處,但在不公平的時代,他並沒有什麼選擇權,只能不停的被人口販子賣來賣去。

在劇情上,編劇刻意刻畫出二種可能的心裡狀態,在這一個看似苦難的人身上,創造出,讓觀眾從他背後得到另種精神上的慰藉,就是天理昭彰,背叛或遺棄之人,必有報應的快活,另一種是營造出,這就是上天特別所派下來,給予天賦,而用另種生活狀態存活的堅韌人種,讓他成為一個”有所為”的人,所以,葛奴乙身上有了誰拋棄他,利用他,旋即就有,無由的死亡詛咒,毫不留情的,降臨在自己身上。

而因為生長環境,教育,認知的莫大差異,以致葛奴乙在自己和社會之間不停的磨擦出想要有融合歸屬的念頭,但事實上卻作了除了自己和社會共識以外的第三條,讓人不能認同的行徑出來,而這些都只是,為了爭取社會的認同,因為唯有如此,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,或曾經存在過。

由此也知道,其實約九成的絕大部份人都是如此。其實沒有其他人的存在,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是沒有什麼,這是個隱性卻全面化的環環相扣邏輯道理。所以多數人在人群中爭取認同,在社會裡得到成就,成就自已的同時,殊不知是因為別人才成就了他,因此長久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情況下形成了,有人甘之如飴的在圏圏內轉,有人跟不上腳步在後頭拼命追,有人無法自拔的只能跟著這樣走,有人跳出一個圈子後急忙的又往另個圏子栽……..多不可數。

如同葛奴乙在追尋味道的極致,的過程中(把味道保存下來),曾經來到了一個完全沒有任何味道的洞穴,享受過這樣的”無為”,與”空”後,在時間的催化下, 一直只活在味道中的他,沒有味道也等同宣告他的不存在,葛奴乙開始害怕自己的不存在,所以又開始更甚以往的不顧一切,往那個無法了解他的圏圏裡鑽。其實在他的認知中,他是沒有錯的,但就大部份的人看來,他錯的離譜,葛奴乙他覺得人死後,就什麼都沒有了,但他可以把味道留下來,創造出另種型態的生命延續,可就一般人在既有的文化背景情愫看來,那根本是二次謀殺,即便是死在最美的時候,但每一個舊有的觀念,都有它創新的那一刻,對與錯,誰能說定,舊有觀念有”來世”的這種型態去延續生命,那葛奴乙的創新誰來說定?……..我認為,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。

沒有留言: